载入中。。。 'S bLog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载入中。。。
 
填写您的邮件地址,订阅我们的精彩内容:


 
移动云计算:通信业的未来(转)
[ 2010/8/26 10:36:00 | By: 梦翔儿 ]
 

  在云计算时代,由于运算能力通过网络更多的集中于“云”中,移动终端本身的处理能力不再重要。而业务的推广将不再面临终端的障碍,因为用户无需为一个新业务更换更高端的手机。

  “由于3G发牌、资费下调,手机上网将会成为主流,所有这些都为移动云计算带来了很多契机。”谷歌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在不久前举办的通信技术年会上表示。

  由于云计算偏重网络、“轻视”终端的特性,在3G大规模部署的2009年,也许云计算将会“动”起来。

  云端升空

  “2009年云计算最大的转变将是云端从PC蔓延到手机。”林斌向《通信产业报》(报)记者表示。之前谷歌中国总裁李开复曾经表示,云计算应该是你把网线插上去以后,就像插了电一样,你的机器就可以上网了。

  在2009年,伴随着3G的来临,这根网线可能消失,更重要的转变则是云端则在PC之外加入了手机。云计算蔓延的“后果”之一将是终端越来越傻瓜,因此,PC与手机的性能差距将微不足道。

  “实际上,在手机等处理性能不佳的设备上,更适合使用云计算技术,因为用户迫切需要将大量的,终端无法处理的操作放到云端去协同处理。”UCWEB执行董事、产品总裁何小鹏向《通信产业报》

======

陶建辉:移动云计算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主流模式

  2009年无线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说是势头很猛。一个事实,在我参加过的所有无线互联网的活动中,总是座位不够,很多人站着,至少说明大家对无线互联网的期盼是非常之高。

  不仅如此,看手机浏览器、输入法、阅读器等客户端软件的竞争,更可感受到无线互联网的热度。即使是岁末政府加强了对WAP的监管,很多WAP站点被关闭,仍然抵不住众人的期待和热情,无线互联网还是在快车道上,一路狂奔。

  2009年也是云计算在中国普及的一年,虽然大部分终端用户对“云计算”这个词还是云雾之中,但在业内,谷歌、亚马逊、IBM等IT公司推出的云计算平台,由于拥有开放的技术接口、分布式的计算理念,超强而又灵活的处理能力,已经赢得了中国IT业内人士的认同。我们看到,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子公司“阿里云”,专注于云计算领域的研究和研发;搜狐推出搜狗云输入法;中国移动启动“大云”项目;中国电信推出“e云”服务;中国联通IDC开始“互联云”项目;甚至一些地方政府也启动“云计算”项目。

  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合在一起就是“移动云计算”,可以称之为移动互联网中的云计算。但虽然“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都是大红人,可“移动云计算”在中国却还不大为人提及。在全球范围,由于2009年7月ABI Research的一份关于移动云计算的研究报告,引起了投资界以及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可以预见,移动云计算在中国也将被关注起来。

  移动云计算与云计算的区分在哪里?是否是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的延伸?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看两者各自的特点。移动互联网一般定义,是指在手持设备上通过无线的方式访问互联网。手持设备的特点决定了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不同,也决定了移动云计算与云计算的不同。手持设备一般是个性化的(从外形设计到操作系统内核),CPU处理能力与PC比是极其有限的,存储空间与PC比是很小的,键盘与屏幕是受限制的,电池以及带宽不是没有限量的。云计算的一大优势是由“云端”(通俗的说是互联网上的一组服务器)来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存储和计算能力正好是手持设备的不足之处,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更需要云计算。

  但除储存以及计算能力外,移动云计算更是解决手持设备个性化的一大利器。目前在手持设备上,流行的操作系统就有Windows Mobile, Windows CE, Symbian S60, Linux,iPhone, Android。在Feature Phone上一般只能运行K-Java程序。在这些系统上,还有各种版本。不仅如此,很多厂家还做了一些定制。可以说操作系统上,手持设备还处于春秋战国时代。要在手持设备上开发一种应用,如果想覆盖一定比例的手机,相当大的工作量将花在代码移植和测试上。因此要能够快速开发,必须把应用软件做成“薄”的或者极其简单的客户端。简单的客户端就意味着大量的数据处理要放在“云端”进行,技术架构的设计一定要按照云计算的模式实现。同时,用户界面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平台本身提供的接口,否则UI的移植也将消耗你大量的精力。因此,大多数移动云计算的应用是通过浏览器实现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各种Widget实现的。我们也不难断言,通过语音以及其他各种传感技术进行的人机交互将逐渐普及起来,而背后的技术支撑也一定是移动云计算。

  手持设备的电池和上网流量的消耗往往也成为一个技术门槛。如果一个应用要消耗大量的电池和流量,这个应用是很难在手持设备上推广的。要解决手持设备的电池和流量的消耗问题,移动云计算又将是一大法宝。通过对“云端”的优化,减少手持设备与“云端”数据交换的频率与数据量,将有效的降低电池与流量的消耗。对于各类实时消息或提醒服务,推送技术也至关重要,在PC上流行的轮询技术无法移植到手持设备。而实现好的推送技术,移动云计算也仍将是一大利器。可以预见,借助于移动云计算,通过其开放的技术接口,专注于推送服务的平台提供商一定会出现,而且将获得相当的成功。

  由于在手持设备上开发的难度,不是所有的IT公司都能一下进入无线互联网的行业,但是他们又迫切希望将互联网上部分或全部服务延伸到无限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平台服务提供商一定会出现而且将有很好的前景。比如消息交互、支付、阅读、邮件推送、游戏、SNS等等。这些平台服务提供公司将对外提供标准的技术接口,让第三方公司能自由的使用,这体现出了云计算的魅力。利用云计算,每家公司都能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做精做强,做好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去打造整个生态系统。

  借助于移动云计算,Google的手机导航系统,手机语音搜索系统以及Android平台上的各种服务的表现已经让人赞叹不已。值得一提的是Motorola于2009年10月推出的MotoBlur服务,也是移动云计算的典范。MotoBlur将传统的SMS与gmail, twitter、myspace, facebook溶为一体,在一小小的屏幕上,用户可以通过MotoBlur时刻与外界轻松联系起来。

  在国内,移动云计算的典范是UCWEB与和信。撇开很多其他用户体验,使用UCWEB的用户都能感受到上网速度快,流量消耗的小,这好的背后是UCWEB采用了一流的网页转换技术,将一普通网页进行处理后才下发到手机的。而网页转换的速度以及数据压缩的比例完全归功于UCWEB的云计算平台。和信(www.hesine.com)是一款基于无线互联网的提供实时消息服务的软件。利用移动云计算技术,在将电池与带宽的消耗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和信还能保证消息推送的实时性。比如和信抓客服务,网页上任何选中的文字或图片,点右键就即刻下载到手机或发送给朋友,令人惊叹。而且和信用是一相对较小的客户端软件,提供了推客、快邮、魔信、管家、抓客等众多的功能,将手机与互联网融合起来,这一切归功于和信从设计之日起,就采用了移动云计算模式。

  2009年中国各大运营商获得3G牌照,是中国的3G元年,标志着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其重要的技术“移动云计算”也必将流行起来。利用移动云计算的各种无线互联网的服务也将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对无线互联网各类服务的大量使用,又将反过来推动技术的发展。“移动云计算”不仅会流行起来,而且将在各种挑战下而不断的发展,而这正是我们的机遇所在。

http://it.sohu.com/20091228/n269266509.shtml

=========

[译稿]为什么说云计算是移动世界的未来

些日子以来,“云计算”这个术语,主要在“网页的未来”这个场景下,用得有些滥了。但是云计算的潜力既不会起始于也不会终止于将个人电脑转变为精简型客户机(thin client)—移动平台也将深受这项技术的影响。至少,市场调研公司ABI Research所给出的分析是这样说的。他们在最近的报告《移动云计算》中提出了这样的理论:云计算不久将成为移动世界中的一股爆破力量,最终会成为移动应用的主导运行方式。

你也许会问:“移动云计算”这个名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基本上,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基础设施,其中的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都在移动设备之外完成。如今,已经有了一些很好的移动云计算实例,包括移动Gmail、Google地图以及一些导航应用。但是,今天的大多数应用还是在移动设备上而不是在云里,完成大多数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几年之后,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用移动云计算

如果抱持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观,有时会很难记住,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世界上还有很多这样的地区,那里使用的主要还是特色手机。虽然随着时间推移,智能手机的市场占有率确实会增加,特色手机也将变得更复杂,但是那些低端手机不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而正是它们的存在,在帮忙推动移动云计算的潮流。

世界上不仅有更多的用户在使用特色手机,而且具有移动网页应用开发能力的网页开发人员,也比任何其他类型移动设备的开发人员都要多。特色手机本身的功能也因为具有更智能的内置网页浏览器(以及许多可供下载的其他浏览器)而变得更强大,这一点再加上前面那些因素,将对移动云计算的增长产生影响。

移动云计算将会怎样成为一种爆破力量?

ABI 公司相信云计算不久将成为移动世界中的一股爆破的力量,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仅仅看一下这种技术有能力拥有的用户数:远高于智能手机用户的数目。第二个原因跟如今怎样发布应用程序有关。目前,移动应用是跟某个运营商绑定的。比如说,如果你想使用一个iPhone应用,你首先得跟运营iPhone的移动运营商拉上关系。如果你想用Blackberry 应用,情况同样如此。但是如果有了移动云计算应用,只要能接入网络,你就可以使用这些移动应用。

PaaS公司所采取的动作可能改变一切

当你想到“平台即服务”(PaaS)时,最早跳入你脑海的一家公司可能是Salesforce。利用他们的平台Force.com,商业应用可以“在云中”建立和运行。但是如今,Salesforce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大PaaS公司—亚马逊网页服务(AWS)和谷歌应用引擎是另外两个可能对这种潮流产生巨大影响的平台。

目前,有50多万开发者在使用AWS,谷歌应用引擎上面也有45 000个应用。现在设想一下,如果这两个公司跟Force.com一道突然开始奋力推销自己的移动产品,情况会怎样。如今,AWS和谷歌应用引擎都还没有这样做,Salesforce提供的移动产品也仅限于智能手机(Windows Mobile、Blackberry 和 iPhone)。但是当这些公司觉得建立移动网站跟建普通网站同样容易时,移动革命就会在你掌握中了。

但是人们喜欢应用!

我们说“移动云计算”是未来的趋势,言下之意并不是说:手机里面将充满在各种浏览器中都可以浏览的网站的链接,而不是那些特别的可下载的应用,其中有些你甚至还能购买到。相反,移动应用将以这两种格式同时存在。至于可下载的应用本身,它们看来还将是典型的移动应用—-终端用户甚至注意不到差别。但是,会有差别的—-只是它会在后端。移动应用会开始将你的数据储存到云里而不是在移动设备上,应用也将变得更强大,因为处理能力也全权交给云去负责了。
第一个具有云计算能力的移动应用,有可能是商业上集中关注的移动生产力应用(business-focused mobile productivity applications),因为合作、数据共享、多任务以及调度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不过,对消费者而言,导航和地图应用将是这种趋势下最显著的实例。此外,如今已经有些专业应用开始以移动云应用方式工作了—比如,Schlage 提供了一种遥控式无钥匙门禁系统,可以让你在远方处于移动状态时对家里进行控制。你可以放别人进入你的家里,可以控制你的电灯、空调和摄像系统等等。在你的iPhone应用商店(iPhone app store)中也有一些应用,可以用来遥控你的个人电脑和DVR。

潜在的问题

当然,也有一些潜在的问题可能会阻碍移动计算的这一大转变。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并非到处都能获得快速的移动互联网接入。比如,在美国,3G在市区之外的覆盖就是参差不齐的,会导致间歇式连接和慢网速的问题。世界其他地方的情况可能更糟糕。

但是,有些新技术,比如进行本地缓存的HTML5之类,可以帮助移动云应用克服这类问题。而且甚至存在这种可能,有朝一日浏览器—至少在某些地区—也会被另一种可以更好地提供移动网页访问的技术完全取代。ABI Research 提到了 OMA 智能卡网站服务器 这样的倡议,特别是一种增强型SIM卡,可以直接连接到运营商,将应用推送给手机。还有一种叫 TokTok的技术,可以让人们通过语音接入Gmail和Google日历之类的网络服务。有了这种支持语音的搜索,移动用户可以直接跟位于网络边界的服务端进行交流,而不必启动一个网页浏览器,再浏览相关的移动网页。

移动云计算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启动?

据ABI 说,这种改变距离现在只有几年了。他们说:到2010年,我们将看到一个或所有大PaaS公司推销他们的移动产品。但是首先,开源移动合作组 BONDI的API标准要开始生效。晚些时候,在2011,我们将看到更多的HTML5,OneAPI标准会开始起作用。(OneAPI 涉及到标准化的网络应用,允许开发者一致地访问网络提供商各个功能部分,比如位置服务)。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将促进朝云计算方向迈进。

这种变化将根据市场的情况,以不同的速度出现。具有更高互联网参与度的地区显然会领跑,具有更高的用户普及率的地区也会如此。这包括了西欧、北美和亚洲的部分地区。其他地区会随后跟进。到2014年,移动云计算将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应用开发策略。到那个时候,我们的PC机将比现在更像精简型客户机,如今看来我们的手机似乎也将会如此。

http://www.20ju.com/content/V115567_1.htm

 
 
  • 标签:移动云计算 
  • 发表评论:
    载入中。。。

     
     
     

    梦翔儿网站 梦飞翔的地方 http://www.dreamflier.net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TCP/IP系统 备案序号:辽ICP备09000550号

    Powered by Oblog.